滦南新闻>>滦南头条

姚王庄镇李营村之路: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

2018-07-25 15:45:23 来源:共产党员杂志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30年前的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,是一个远离城镇,交通闭塞,在盐碱地上进行传统耕作,出了名的穷村、乱村。30年来,李营村党组织在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的带领下,始终不忘初心,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和共同富裕的方向,在维护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扑下身子,以不依不靠、不等不要、埋头苦干、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干劲儿,闯出了一条产业兴、生态美、乡风正、治理好、生活富的振兴之路,为我省大多数不具备区位、资源、基础优势的普通农村实现振兴,提供了可学、可复制的成功样板。进入新时代,党中央吹响了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伟大号角,如何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、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、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,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,有效地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功能,是摆在各级党委和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。

或许,李营的探索和实践,会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
乡村振兴的李营模式

2007年,村“两委”班子带领村民出义务工,苦干5个月,将垃圾坑建设成占地27亩的人工湖,现在成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休闲公园。
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党的十九大着眼解决“三农”问题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。滦南县是农业大县,李营村也是个没有任何特别的优势的传统农业村,在村班子的带领下,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,把一个穷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、和谐村、生态村,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、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、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李营村的发展历程,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,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鲜活教材,给农业如何强、农村如何美、农民如何富带来了宝贵的启示。盘点李营经验,三大看点启迪智慧、点拨思路。

实现乡村振兴,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。办好农村的事情,关键在党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领导,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。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,基层组织是主导,乡村农民是主体,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以基层组织建设统揽全局、把航定向,尤其要选出一个实干担当、敬业奉献,能够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奋斗的好带头人。长期以来,滦南历届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,持续发力把李营打造成农村党建的一面旗帜,把李志刚培树成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。李志刚担任党支部书记30年,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”,始终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、党员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上,始终坚持讲政治、讲奉献,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从不懈怠,从不满足,探索出一个成熟的“党建+”和“书记+”模式。好书记带出了一个纪律严明的村“两委”班子。李志刚上任之初,就和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约法五章,30年来约法五章如铁律一般雷打不动,村“两委”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;好书记带出了一个决策民主的“两委”班子。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交给党员和村民代表研究,村民愿意的不管多难都要办,村民不愿意的坚决不办。村“两委”干部更是把尊重村民的意愿当作法宝,村中大事小情,都让村民知情,征询村民意见,尊重村民意愿;好书记带出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村“两委”班子。他们抱成团攥成拳,讨好人的事不抢,得罪人的事不躲,艰难困苦不逃避,功劳荣誉不争抢,喊出去是一个声音,打出去是一个拳头,没有落实不了的工作,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;好书记带出了一个作风硬朗的村“两委”班子。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从不走回头路,从不打退堂鼓。李志刚刚上任时村里的事情比较多,基本顾不上家,从没下过地的妻子不得不担起农活与家务两项责任。他在市人民医院做甲状腺手术,不等拆线就出院,回家后第三天就走上村民中心建设工地。修路、绿化、改厕、建沼气池、建活动室、发展设施农业、开展文化活动,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。在李志刚带领下,村“两委”干部时时事事以群众为中心,风险考验面前遮风挡雨当“保险”,重大决策面前权力还原当公仆,公益事业面前率先垂范当闯将,群众困难面前悉心关怀当乡亲。他们的辛勤付出党员群众看得到,人人能够享受得到,群众都从心里佩服。

村看村、户看户、群众看党员、党员看支书。在李营,好带头人带出好班子,好班子带出好党员队伍,好党员队伍引领广大群众形成了无坚不摧、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,从而做成一个正能量梯次传递、主旋律大力弘扬的良性闭合链条,把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牢牢凝聚在一起,实现了乡村振兴主导与主体的自然融合。李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,选好党支部,带动一村富。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,让党的领导在“三农”工作中把方向、谋大局、定政策、促改革,特别要培养出一大批像李志刚这样的优秀党组织书记,让战斗堡垒有一个主心骨,让人民群众有一个定心丸,让乡村振兴有一个“领头雁”。

实现乡村振兴,必须以实干担当创造基业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,再好的目标,再好的蓝图,也只是镜中花、水中月”。说一千,道一万,真抓实干是关键。实现乡村振兴,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须臾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实干担当。李营人实干担当在于想干事。李志刚常说的一句话是,“群众满意是真本事,实干担当是硬道理”。日子贫穷,他们改种水稻,发展大棚,拔掉穷根;环境不好,他们规划民居,绿化美化,靓丽村容;风气不正,他们正风树德,成风化俗,转变村风;民富村穷,他们“以绿养绿”,滚动发展,壮大集体经济。30年李营巨变,体现的是一种胆识、气魄,诠释的是一种责任、担当。李营人实干担当在于会干事。种水稻、搞大棚没有经验,他们到外地取经探秘,摸着石头过河,盯着目标迈步,一点一点让自己变成农业土专家,让村子变成蔬菜专业村;村子家底薄,他们摸着兜里的钱办事,一分钱掰成两半花,精打细算,量入为出,家业变得越来越大;土地有限,他们眼睛向外,开启“借海扬帆”模式,利用邻村道路种植树木,流转邻村土地建成苗圃,拓展了发展空间,也放大了李营效应;门前卫生、邻里关系、教育孩子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,从来都是小事当大事做,易事当难事做,公事当家事做。就这样一年接着一年干,成就了今天的大美李营。李营人实干担当在于敢干事。修缮原村“两室”,五个人全部从塌陷的房顶上掉下来,他们掸掸满身的泥灰接着干;几吨重的水泥管子从马车上倾斜下来,七个人硬是喊着号子、冒着生命危险用肩膀死死扛住躲过一劫;修剪人工湖旁的柳树,几百斤的树冠突然折断擦着李志刚前胸砸下,孙志春从树上摔下筋骨疼痛半月不能动弹,伤好之后挺起身子接着干。修村中道路敢昼夜奋战,建农业示范园敢高空作业,建人工湖敢自己设计自己施工。最具实干特征的是多年一贯的义务工制,30年来,全村出义务工达到9万多个。他们从来不怕没钱,有的是众人添柴的火焰。一有大宗开销,党员群众总是踊跃捐款,修建人工湖、现代农业示范园,都是党员群众主动垫付,不计利息、不计日期。

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”乡村振兴不是空喊一句口号,更不是一日之功。李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,党员干部群众只有拧成一股绳,铆足一股劲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实干担当,久久为功,乡村振兴才会梦想成真。

实现乡村振兴,必须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,“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”改革开放40年,培育了广大农村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,激发了广大农村健康发展的生机与活力,也成就了更多的农村从贫穷落后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。李营村就是这样一个鲜活典型。30年来,李营始终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,每项工作都坚持走一步、想两步、看三步,年年都有新动作,年年都有新起色。可以说,改革创新成就了李营的振兴。结构调整带来了生活富裕。生产生活进入困顿之际,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先后进行了8次产业结构调整,每一次调整都走在了全县、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,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。旱改稻在周边村民的观望、怀疑中获得成功,稻菜双茬成为河北省科技推广项目,棚菜种植一直走的是猪沼菜一体化生态温室模式,产业结构不断升级,土地价值不断放大,人民生活不断改善,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,是1987年的200倍。“绿色银行”壮大了集体经济。乡村振兴不能民富村穷,在推进绿化美化、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,李营人发现了观赏林替代经济林、栽小树卖大树滚动发展等商机。整合村内零散边角地建成高档绿化苗木基地,流转邻村闲散土地栽植高档绿化苗木,村中废弃的育苗室转身经营鲜花养植,探索出“腾笼换鸟”绿色发展模式。绿化苗木基地成了李营的“绿色银行”,蹚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。多元服务释放了农村活力。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,也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。但是,随着传统种植效益趋近极限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等多重因素叠加,家庭经营导致土地升值潜力越来越小、土地流转难导致规模经营难以实现、流转土地后一些农民闲置起来没有事干、农村留不住人导致“空心村”现象严重、“精英移民”后农民整体素质跟不上现代农业步伐等一连串问题逐渐显现。李营人拿出了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“李营方案”: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提供基本公共服务,水、电、路通到蔬菜大棚,统一管理,优化服务,变一家一户粗放经营为模式化集约经营,在不改变土地属性和承包经营关系的情况下,绕过了土地流转,实现了规模经营,提升了农业效益,衔接了现代农业,留住了农村人口,培育了职业农民,解决了制约乡村振兴的多重障碍。升级版的农业就像一块磁铁,不仅把农民留在村里,还把周边村民吸附到这里,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,激发出一种乡村振兴的无穷活力。

循道而行,功成事遂。李营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,以改革创新的精神,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,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,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鲜活动能。只有革故鼎新、自强不息,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科学路径,才能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。

李营30年的生动实践提供了一个成熟的乡村振兴“李营模式”,深入挖掘其成功经验,核心就是基层组织坚强有力。它启示我们,只有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,乡村振兴才有坚强领导和鲜明旗帜。乡村振兴还须加满油、把稳舵、鼓足劲,锲而不舍、日拱一卒,保持务实作风和坚强定力;还须勇于创新、大胆实践,探索科学规律和崭新路径。

(作者:中共滦南县委 来源:共产党员杂志2018年07月下半月)

李营之路是一条打造坚强堡垒、培树先锋模范的党建引领、凝心聚力之路

到过李营的人都会疑惑:一个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普通村庄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?探其原委,李营的美丽蝶变,离不开强大的组织动员力。

——突出政治,形成强大引导力

讲党性、重品行、顾大局,创出了李营的“政治名片”。村里开办两个夜校培训班,党员夜校每月一期,农民夜校每季一期,必有课程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教育党员群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,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。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,使李营在重大问题上听不到杂音,风雨考验前看不到踌躇,负重奋进前见不到懈怠。

如何把自身打造成坚强堡垒?李营村党支部自定“四要”规矩:一要把公事当作家事。公与私发生冲突时,公事在先私事在后。二要为村庄看家护院。每天晚上,党支部书记李志刚、村委会主任孙志春、党支部副书记冯泽新三位男性干部轮流在村委会坐班,至今不辍。三要把家庭建成“后院”。村党支部明确要求,当村里工作和家里事情发生冲突时,干部家属必须支持村里工作。四要带群众勤劳致富。村里规定,自家日子达不到上等水平不能进班子。目前,村里五位干部每家每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。

最让群众服气的是村“两委”班子一贯的作风。是他们,和苦日子较劲,顶着压力调结构、兴产业,拔掉了穷根;是他们,和歪风邪气较劲,坚持义务巡逻30年,端正了村风;是他们,和自己较劲,制定“五个好”党支部目标,开展结对帮扶、双述双评、创先争优,推行“四权一体”和村务公开“一卡通”,激发了活力。一以贯之的良好作风,群众看得真、信得过,村“两委”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。

如何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?一是引导党员守规矩。李营村管理党员的手段是“调动+鞭策”。调动党员用“三个给”模式:给党员作表率,给党员送温暖,给党员民主权利。鞭策党员用“三个严”制度:严管党员出勤,严管党员言论,严管党员作用发挥。二是引导党员讲奉献。党员带头出义务工是铁打的规矩。建人工湖时,外地施工队承包费要价高,党员们说自己干,一个多月下来,人工湖建成,为村里省了100多万元;青年党员张久润常年坚持为群众义务修理电器,宁可扔下家里的活,也不耽搁大家的事;老党员李殿顺每天坚持义务清扫街道卫生,他说村里的事就是家里的事。

——牢记宗旨,形成强大凝聚力

聚力先聚心,聚心先正身。村“两委”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三个身份。

第一个身份是做公仆,把权力还给群众,叫“权力还原法”。书记提议、放风听音、分析民情、初定方案、形成决议、分工实施、回头纠偏、过程监督、清理账目、公开透明,民主管理“十步工作法”责任明确,路径清晰。2009年规划建设新民居时,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,一怕新建楼房与左邻右舍不统一闹意见,二怕投资较大没人报名。村“两委”多次召开会议,充分发扬民主,仔细研究论证,最后建与不建的群众都心情舒畅。村干部不揽权、不专断,为群众着想、让群众说了算,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赖。

第二个身份是做乡亲,把感情融入群众,叫“入心入境法”。李营村干部党员与群众同苦同乐、同心同向。关爱弱势群体有“六多六不”模式:多留意,不疏漏;多鼓励,不歧视;多支持,不抛弃;多关心,不冷落;多帮助,不旁观;多督促,不松手。村民赵建华做生意赔了本钱建不起大棚,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借给他8500元,一年就打了翻身仗。

第三个身份是做靠山,把“保险”送给群众,叫“遮风挡雨法”。李营村有一个梯次化解创业风险的机制:事前指路——事中搀扶——事后兜底,这“三部曲”成了群众规避创业风险的防火墙、避雷针。1988年旱改稻风险大,村“两委”承诺村民先试种,出了事村里兜着;试种甘蓝有人担心长不好、卖不出,村“两委”承诺村民管种,干部管卖,赚了是村民的,赔了是干部的。党支部主动负责、勇于担当,给群众一层一层上保险,把群众保护得严严实实。有了这个靠山,群众干事创业心里是踏实的。

——科学治理,形成强大动员力

30年来,李营村形成了一套科学治理模式,干部党员群众心往一块想,劲往一处使,形成了强大的动员力。

熟的支部引领模式。党支部与村委会交叉任职,充分发扬民主,形成决议后不折不扣执行,避免了党支部、村委会自说自话、推诿扯皮。支部成员分工负责联系指导团支部、妇代会、民兵连的工作,每月碰头,半年汇报,年终总结,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,让虚化的机构实起来、休眠的因子活起来。为引导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办成群众的贴心社、放心社,党支部安排骨干党员联系该社,对重点经纪人进行为民服务、守法经营教育,并“约法三章”:不压蔬菜价格、公平对待群众、搞好各项服务。

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。党务、政务、财务公开做成常态,村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多年一贯,重大事项坚持“一事一议”和“四议两公开一监督”制度。财务收支制度更是严格规范:一是花钱有原则,生产优先、生活其次,自力更生、不靠外援,量入为出、尽力而为。二是挣钱有门路,机动地发包、群众集资、土地整理升值、义务工换钱。三是省钱有办法,精细管理、废物利用、统购统筹、货比三家。四是管钱有规矩,开支数额严遵守、票据管理严审核、资金运行严监督。健全的制度给了群众明白、干部清白,给了村里实力、发展活力,也给了组织动员全村群众热情创业的底气,使李营从1987年五毛钱家底起步,发展到今天拥有上千万元集体资产。

有完善的宣传发动系统。村“两委”负责舆情通报、政策宣传,五位干部分片负责,有宣传能力的党员轮流值守。板报专栏、广播喇叭、农民夜校、入户宣传、明白纸、“一卡通”,各种方式让宣传不留死角、不存盲区,群众第一时间就能接收到上级的方针政策,畅通了宣传路径,提升了宣传效果,打通了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——清正廉洁,形成强大执行力

李营村党支部深谙廉洁自律是干部执行力的前提和保障,30年前就制定了村“两委”干部约法五章:送礼不要、吃请不到、办事讲公道、待客自己掏腰包、亲戚朋友不许沾光。村干部外出办事从来不打车,远行坐汽车、火车,近处骑自行车、摩托车;村里迎来送往从不请客,实在避不开,就在李志刚家里吃顿便饭,直到今天村财务账上没有一分钱用于待客开销;2000年为1420亩耕地安装管灌,一个包工头要求揽下工程并许诺回扣,李志刚一口回绝,带“两委”班子从玉田进料,组织村民出义务工自己施工,节省13万元;2008年给新民居加装红顶,承包商许诺回赠一辆“帕萨特”,李志刚不为所动,村干部自己选购物料,施工队负责安装,村里出人工费,节省资金12万元。30年来,约法五章铁律如山、雷打不动,保证了自身清廉,赢得了群众信任。

引导力、凝聚力、动员力、执行力众力齐发,形成了李营无坚不摧的强大组织力,夯实了李营坚如磐石的执政基础,也开启了李营宽广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(作者:刘振广 来源:共产党员杂志2018年07月下半月)

李营之路是一条促进产业发展、构建现代农业的固本培基、富民强村之路

作为典型的农业村,李营大胆解放思想,敢为人先调结构,因地制宜谋发展,实现了从“土里刨食”到“土里刨金”的转变。

——调整结构不停步,活了农业富了农民

李营的振兴,是从李志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的。李志刚上任伊始,就带领村干部调查研究、走访论证,最后确定了迄今30年不变的发展方向:围绕土地做文章,向土地要效益。

绝路便是出路。决心一经落锤,便有了1988年李营村历史上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——旱改稻:按每人1.2亩调整规划出成方连片的800亩土地,打井8眼,开渠2万多米,架设高压线800米、低压线1300米,建扬水站8座。当年的旱改稻总投资3.5万元,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,不服输的李营人硬是靠村民集资和贷款迈过了坎。秋后,800亩水稻喜获丰收,亩收入900多元,是种玉米收入的15倍,李营一下子甩掉了穷帽子。1989年又增加稻田500亩,当年每亩效益达到1675元。

“旱改稻”追平了与周边村庄的差距,也提振了李营人向土地要钱的信心。可时间一长,水稻单产近乎极限,向产量要效益的潜力越来越小。1993年,李营又搞起“稻菜双茬”,一茬水稻,一茬甘蓝,“一变二”模式让土地效益翻了一倍,从此李营转型升级一发不可收,接连实施拱棚蔬菜、冷棚蔬菜、中棚蔬菜、温室棚菜、猪沼菜一体化生态棚菜和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。跨越式发展发生在2005年,全村1420亩土地全部统一调整,投资2700多万元,建成了100个生态大棚、361个温室大棚、1300个中冷棚,实现了全村没有一块裸露土地,第二年就全部收回了成本,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。八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,使李营现代农业特色愈加彰显,内涵更趋成熟、丰富和完善。目前,李营全部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,注册的“青傲”牌商标声名远扬,产品远销京津、东北三省、内蒙古、广东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2011年建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园,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科学嫁接,李营现代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。

棚菜种植给了李营人丰硕的回报和强大的内生动力,结构调整、产业升级成为李营人“挡不住的诱惑”。2017年,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,全村拥有生产用车、生活用车180多辆,有50多户在滦南、乐亭、唐海、曹妃甸、唐山、天津等地购买了住宅。棚菜种植销售旺季勤恳劳作,淡季驾车到城市、海边休闲游玩,已成为李营村民的生活常态。

——优化服务不松劲,解了难题增了活力

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现代化的普遍方法,但由于触及到农民切身利益,有时会遇到很大阻力。李营村独树一帜,在家庭经营基础上,对全村土地统一规划、统一标准、统一施工、统一管理,在不进行流转的情况下,使土地保持了效益不断攀升的活力。一是产业调整对路,在全村达成了共识,深得民心;二是村集体对产业调整的大力支持。一直以来,李营棚菜的日常经营管理由各户村民负责,而路、水、电、泵则由村集体统一管理、配备和更新,相关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等也由村里统一组织实施。强大的村集体是村民的坚强后盾,硬化路面进地头,基础设施进大棚,村民可以开着汽车种菜,拧开龙头浇菜。村民自觉服从统一规划,自觉让棚菜生产进入全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之中,家庭经营与规模管理做到了有机深度融合。

打工易赚钱、城镇门槛低、农村难留人,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逆向因素。李营则不然,他们有一个反模式化的出牌套路——让土地留住农民。李营全村几乎没有劳动力输出,劳动力都留在了村里,留在了农业经营上。农业农村对李营人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,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对村民的巨大回报。生产销售旺季,还能够吸纳邻近村庄近百名劳动力来此打工。

——绿色发展不畏难,壮了集体美了前程

在李营干部的理念里,民富与村强是一致的、相辅相成的,只有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才能为村子干实事、为集体办公益、为群众谋福祉。

年来,李营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,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栽树卖树循环,做成了聚宝摇钱的“绿色银行”。李营大规模植树是从2003年起步的,当时栽种白蜡树苗仅仅是考虑到村庄绿化美化,并没有想到树苗能生钱聚财。2012年,长成的白蜡卖掉200多棵,大树1000元,小树六七百元,收入15万元。20多棵紫叶稠李卖了5万元,20多棵垂柳卖了1万多元,一年卖树收入就有20多万元,一下子让李营发现了这条生财之道。花小钱买树苗,长成后卖大钱,存小钱赚大利,易经营无风险。村里抓住契机,整合50亩机动地,投资50万元继续购进紫叶稠李、北美海棠、栾树、金叶榆等36个高档树种1万多株,并建成高档绿化苗木繁育基地,以3年为一个种植周期,一个周期可获利100多万元。在主街栽种黑油松,换茬后栽上糖槭树。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占地4亩的两座温室花棚里栽植着非洲菊,5年一个周期,每年收入约10万元。2017年,村集体仅花木收入就达40万元。

除充分利用村庄边角地外,李营还从邻村流转土地近500亩,建成了苗圃基地,种植北美海棠、紫叶稠李、法国梧桐、国槐、糖槭等30多种名贵苗木。目前价值可达1000万元,预计2020年后可出售,每年可获利300多万元。多种经营齐发力,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,保证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投入,为村办公楼、人工湖、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以及村中街道修筑、街道照明设施配备、田间路修筑、打井办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,让李营始终保持着日新月异、潮头唱风的雄姿。

(作者:贾志勇 来源:共产党员杂志2018年07月下半月)

李营之路是一条立足宜居宜业、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优化、环境美化之路

踏入李营,立时会被村子独特的风貌所吸引:村子洁净、整齐、安静,古香古色的牌坊,纵横有致的街巷,样式统一为徽派建筑风格的主街门楼,形似庑殿顶式的红顶屋舍,点缀其中的别墅式小楼,花木繁茂,内成景,外成林,四季披绿,三季飘香,处处展现着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的生动画卷。

——“破”字当头,除旧立新换容颜

1988年,李营打响建设新家园的战役,拆违建新、规划街道,由南到北、从东到西“劈”出了村里的大“十”字主街道。本着“照顾新建户、拆迁堵道户、劝导执拗户”的原则,将全村街道、房屋统一划线,房屋按规划该靠线靠线,该迁建迁建。新建房屋一律遵从地基、屋脊、院墙“三统一”。村干部处处用心,事事考虑村民的损失程度、承受能力,针对不同问题,采取了不同措施加以解决。这样,乱村一下子脱掉了破败相,村容村貌大为改观。

李营村把硬化道路作为为百姓谋福祉的重要抓手。1995年,乡政府为李营村东翻修了一条4公里长的柏油路,旧柏油块儿扔在沟边。李营“两委”班子决定“废物利用”,他们和几个壮劳力利用晚上时间捡了半个月的柏油块儿。时值初冬,他们冒着严寒,徒手抠搬,捡回100多车柏油块儿,再一块一块用锤子凿在土路上,凿实,轧平,修出柏油路400多米。“捡来的一条路”,是李营“两委”班子倾情铺就的爱民路,是李营“零成本”迈向美丽乡村的实干路。自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,李营村民通过义务劳动,一车一车拉土,一锹一锹垫基,把街道普遍垫高1米,总长达10580米,平均宽3.8米,动用土方4万方,可以装满2万多辆四轮农用车,把全村20条街道全部硬化。如今的李营,道路硬化户户通,条条笔直平坦。李营正在打造“棚棚通”,让村外的大棚与大棚之间都通上水泥路,用李志刚的话说,就是实现“穿着拖鞋去大棚不脏脚”的愿望,福泽棚菜户,惠及菜商贩。李营人就是这样用苦干、实干和巧干的干劲,拧成一股绳的齐心,创造出诗意栖居大地上的生活。

——“绿”字主宰,无中生有靓家园

李营最初搞绿化的时候,村里一分钱也没有,是由“村民奉献、以花交换”的无中生有,到“插扦养植、种籽培育”的自繁自养,再到“滚动投入、升级换代”的繁盛发展。李营的花红绿柳是算计出来的,生态家园是经营出来的。

李营的绿化经历了点、线、面,即庭院——街道——基地的发展过程。先整合边角地,到流转周边村土地建苗圃基地,再到种植名贵花木。升级化发展、周期化经营,形成“绿色+”生态模式,不断循环改良花木品种,以绿养绿,以小养大,年年都上新品种,岁岁都有新变化,形成村内一街一景、村外花木成林的生态格局。打造绿色氧吧的同时,让百姓惠享生态红利。这种模式,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。

李营加强产业融合,把一产做到极致,让棚菜农业既肥了农民腰包,绿了土地,又美了家园。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,更是锦上添花。生机盎然的采摘棚里,几十种蔬菜错时生长,四季常绿。花棚内,即便数九寒天,非洲菊依旧嫣然盛放。村外苗圃基地,杂花生树,与美丽村庄浑然一体,恰似世外桃源,成为远近地区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景区,为李营绿色旅游开辟了崭新天地。2018年,李营将建设一个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,将李营打造成一个集培训、观摩、餐饮、住宿、旅游为一体,融合红色教育和生态旅游的美丽乡村。

——“宜”字做主,人与自然共和谐

李营一方面致力于建设美好家园,一方面努力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,让宜居成为主旋律。

人工湖的建设,就是李营还自然以宁静、和谐、美丽的一个典范。人工湖原是村西的一个大垃圾坑,全村的生活垃圾都扔到那里,肮脏不堪,臭气熏天。2007年春天,李营村“两委”班子大胆谋划,筹备建设人工湖。每户出一个义务工,每天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,打扫、清理、挖渠、拉土、运石、砌坡……大家干得热火朝天,场面宏大壮观。截至2008年7月工程完成,全村出义务工3000多个,打造成了占地10亩、深6米的人工湖。这里,水榭亭台,曲径通幽,成为李营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
李营的美好环境,是从清洁村容做起的。为打破柴草街上垛、杂物门前堆这一陋习,通过喇叭宣传、现场教育、罚款惩戒等措施,让百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。实施“自扫门前雪”制度,自家打扫门前卫生,自产垃圾自己清运,已成为李营多年的惯例。花草树木的管护实行“门前三包责任制”,由村里统一负责打药和施肥,谁家门前的花草树木谁家负责浇水、除草和看护,人人都是护花使者,个个都是辛勤园丁,李营的一街一景维护得井然有序,一花一木都呵护得生机盎然。无论何时走进李营,映入眼帘的,总是干净整洁、靓丽秀美的村容村貌。实现了硬化、亮化、绿化、美化、净化五个100%,被评为全国卫生村、省级文明生态村,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。

——“惠”字为本,共建共享新生活

2008年,李营村民收入已大幅提高,经济条件显著改善,但村民仍住着冬不保暖、夏不隔热的旧式平房。为优化村民的居住条件,打造“红顶白墙绿树”的生态宜居环境,实施以“平改坡”为主要模式的乡村民居改造工程,为民居统一加装仿庑殿顶式红顶。村“两委”广泛宣传动员,精打细算,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垫付工程款,自购建材,与村民合力实施改造。尖尖的红顶,防晒防漏,冬暖夏凉,宜居靓丽。

为了亮化村庄,早在1995年,由村委会主任孙志春负责自制路灯。他到县城买了灯头、镇流器、路灯专用线和镀锌铁管,请曾在县化肥厂当过电工的村民李继善当师傅,托人到镇上的植物油厂免费进行机器制作,用一个多月的时间,街道上整整齐齐亮起了20盏路灯。到2005年,又对自制路灯更新换代,统一安装了样式美观、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。

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,李营倡导百姓绿色生活方式,把好村民“入口”和“出口”两个关卡。2003年,李营建成沼气池177个,占全村总户数的80%以上,产出的沼气用来生火做饭,彻底把妇女从柴草连着锅台转的日子里解放出来,成为全县生态能源富民工程试点村。通过户用沼气池建设,配套实施了改厨、改厕工程。后又聘请专家设计,建成了70个环保、卫生、节水的三格式厕所。通过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营造出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,有效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质量。

李营出重拳加强村级配套设施建设,靠村民出义务工、村民集资、村集体出资相结合的方式,逐步建立起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。1996年至1998年,安装了闭路电视和自来水。2000年建成了文化娱乐室、图书阅览室、生殖健康室等。2003年,翻建了妇女活动室。2004年建成了休闲文化一条街,配备了健身器材。2006年至2007年,建成了灯光篮球场。2008年,建成了村民活动中心。截至2017年,党员群众累计出义务工9万多个,折款500多万元。如今的李营人,过上了比城里还舒适的日子,切身感受到了“惠在何处、惠从何来”。

(作者:沈 庆 来源:共产党员杂志2018年07月下半月)

李营之路是一条创新社会治理、倡导文明乡风的“三治结合”、正风树德之路

村头,一幅幅宣传画图文并茂;村内,一块块教育展牌引人注目。在李营,处处让人感觉到一种文明乡风散发的和谐之美。这是李营村“两委”多年来孜孜探索,不断创新社会治理,依靠“三大法宝”治村的结果。

——自治,我的村庄我做主

30年来,李营每逢大事,不管是开稻田还是建大棚,不管是修路还是建村民活动中心,村干部从不搞一言堂,而是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愿和呼声,村民愿意的,多难都办;村民不愿意的,坚决不办。2005年,村里鼓励村民建生态大棚,需要调整土地。村“两委”把会开到田间地头,摸清了底数,多数村民愿意调整,部分村民打自己的小算盘,不愿意调。村“两委”班子反复召开碰头会,4次召开党员会,对土地调整问题进行专题研究,人人发表意见。之后又组织召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,42名参会人员全部在会议记录上郑重按下手印。会后,大喇叭天天广播宣传,村干部入户解释。最后土地顺利调整,2006年新建生态大棚效益高出近3倍。

李营的自治是群众相信村干部、依靠村干部、配合村干部,并且积极参与村庄建设,村里的大小事情都靠全村干部群众自己想办法解决。李营开展绿化、硬化工程以来,一街一景姹紫嫣红,条条街道平坦笔直。村干部认为,绿化、硬化和管理是“三位一体”的配套工程,管理必须到位。“两委”班子会议决定,采取“门前三包、各负其责、支委分片、党员包户、‘两委’班子定期查片”的管理办法,每个月“两委”班子查一次卫生,脏、乱、差户在喇叭上通报批评。村民逐渐从最初的不适应到自觉遵守,积极投身到新民居建设、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。村民思想统一、行动统一,换来的是村子硬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的步步提升。

——法治,划定规矩成方圆

李志刚一上任,村“两委”就定下了很多规矩,以“法”治村:村干部约法五章,党员教育管理“三切实、三经常、三严管”,村规民约十二条,村民出义务工“四明确、四清楚、四不准”,房屋地基、院墙、高度“三统一”,环境卫生“门前三包”……这些规矩就是李营的“小宪法”,人人都要遵守,没有“法外开恩”。

先交“学费”,再守规矩,再到自觉,遵规守矩在李营已经成风化俗。村民张某赶着马车从正街过,马粪拉了一街面,刚到家,他就让妻子赶紧去清扫。每逢雪天,不用吩咐,村民总是自觉行动起来,把街上的雪堆成堆,一车一车拉到村外的垃圾坑里。有的村民由于忙大棚里的活儿,没有足够的时间,就先把自家门前马路上的雪清理进院子,等忙完大棚里的农活再拉到村外。外村崩爆米花的来到李营,自觉把掉在地上的爆米花、煤渣拾掇干净,卖水果的小商小贩进了村子,先把水果的塑料膜揭下来保存好,等离开的时候再带走。

李营的“法治”是一经决议,执行不打折扣。只要是党员和村民代表会上形成的决议,就要坚决执行,一竿子插到底,这是李营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1987年以前每到秋收季节村里偷窃成风。1988年收割稻子的时节,为了维持秋收秩序,党员会上形成了决议:每天晚上村里有专人负责“护秋”。村民白天在地里相互监督,避免偷窃现象发生,晚上6点之后,谁家也不准再进稻田干活、拉稻子,避免相互猜疑。收秋的二十多天里,每到下午6点,村干部就往田间道边一站,不管谁家地里有人装车,都要上前制止,绝不含糊。村民建设生态大棚时,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做出决议,对全村土地重新调整。村里有两户人家怎么也转不过弯儿来,推三阻四不同意。李志刚就是一句话:党员会上形成的决议必须执行!最终,顺利完成了全村土地调整。

——德治,潜移默化树新风

由乱到治,靠的不仅仅是规矩,还有村干部和党员的模范行为。在农村,群众看党员、党员看干部。李志刚上任前,村里晚上不是失火就是失窃,人心惶惶。村“两委”决定执行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——夜间巡逻,这一巡就是30年。为了防止发生治安案件,村里在李营小学屋顶这个制高点上设立了“瞭望哨”,晚上10点之后,村干部就到那里值班,冬守三九,夏守三伏,四季不辍。李营的村干部,用一万多个漆黑的夜晚,用绕赤道一周多的距离,换来了李营村的安定祥和、李营人的夜夜美梦。

李营村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、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,利用各种形式狠抓思想道德建设。制定各种规章制度,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,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。村里把街头巷尾打造成对村民进行公德教育的重要场所。村内村外各条街道绘制了包括“两学一做”、清正廉洁等内容的文化墙,建设了文化一条街以及弘扬传统美德的“二十四孝”景观文字休闲区。建成了村西、村南、村北三个文化广场,安装了各类健身器材及影视播放器。2004年成立的滦南县第一支乡村女子擂鼓队多次参加各种比赛、庆典等活动。农闲时节,组织秧歌舞、健身舞、大合唱。

李营的文明乡风也来自于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。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禁毒禁赌协会,杜绝了红白事讲排场造成的铺张浪费、打架斗殴、不孝顺老人、邻里不和等不良现象,黄赌毒滋生的土壤荡然无存。村内共产党员户张贴标识,时刻警示党员要率先垂范,说话办事都要有党员的样子。积极开展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“好婆婆好媳妇”以及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、助人为乐等各类好人评选。评选都坚持动态管理,每家每户都要时刻遵守评选标准,稍有“闪失”荣誉即被取消。1996年起常态开展的“十星级”文明家庭评比活动,采取了个人申报、领导小组初评、“两委”班子审定的评定办法,评定过程公正、公平,评定结果邻里服气、大家认可,每户都全家动员自省自查自纠,争挂那十颗花钱买不来的五角星蔚然成风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、做新型职业农民,已成为李营的时尚。村办公楼建设了高标准图书阅览室,农业技术、科普知识、古典文学等各类藏书2000多册,便于村民学习、查阅资料。设立了电教室,夜晚组织党员通过远程教育课程进行学习,也方便村民学习农业技术知识。每个季度,李营都要聘请县农广校教师及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,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,在给村民提供新型农业技术的同时,也带来大量有关新鲜蔬菜品种的市场供需信息。

30年华丽蝶变,30年党旗鲜红。李营成功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,也孕育了担当、实干、奉献、进取的李营精神,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。李营人不知满足,不知疲倦,他们恪守没有最好、只有更好的理念,向着远方再出发。

(作者:王学丽 来源:共产党员杂志2018年07月下半月)

责任编辑:王一然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